太阳能光伏(PV) 电池为预计的未来巨大能源需求提供了技术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该项目探索利用工业共生来获得规模经济和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效率,以便太阳能电力在经济上与化石燃料电力竞争。
生态工业园区被设计为由至少 8 个共生工厂组成,如图 1 所示:[1]
研究[1] 开放获取发现,通过将这些工厂安置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之间的运输成本和能源,而且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许多投入实际上可以来自园区内的废品。周围的人口中心。应该注意的是,每个工厂都将针对共生系统进行适当调整,并且应该单独盈利,这样独立企业就可以通过在未来的设施中共同定位并从工业共生中受益来复制这种模式。
然后,通过专门研究 (1) 回收设施和 (2) 玻璃工厂之间的关系,为 (3) 光伏工厂提供必要的基板玻璃,建立了这项研究。[2]本文使用标准制造技术对此类系统的玻璃制造组件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了量化,发现以这种方式利用工业共生,发现此类工厂每年可减少约 30,000 吨原材料材料和超过 220,000 GJ/年的具体能源。[2]
抽象的
为了稳定全球气候,世界各国政府必须做出重大承诺,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 (GHG) 排放。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是世界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太阳能光伏 (PV) 电池为预计的未来巨大能源需求提供了技术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本文探讨了利用工业共生来获得规模经济和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效率,从而使太阳能电力在经济上与化石燃料电力竞争。回顾了光伏制造、市场和规模对两者的影响的状况。概述了建设多千兆瓦光伏工厂所需的政府政策和保护现有太阳能公司的补充政策,并探讨了共生工业系统的技术要求,以提高制造效率,同时改善光伏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八工厂工业共生系统可以被任何政府视为一项中期投资,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回报,还可以改善全球环境。
也可以看看
- 温室余热交换
- Rob Andrews 和 Joshua Pearce,“温室废热交换的环境和经济评估”,清洁生产杂志 19,第 1446-1454 页(2011 年)。http://dx.doi.org/10.1016/j.jclepro.2011.04.016开放获取:[3]
- 玻璃与太阳能光伏制造的产业共生
- Amir H. Nosrat、Jack Jeswiet 和 Joshua M. Pearce,“通过玻璃和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制造中的工业共生实现清洁生产”,人类科学与技术 (TIC-STH),2009 年 IEEE 多伦多国际会议,第967-970,2009 年 9 月 26-27 日。http ://dx.doi.org/10.1109/TIC-STH.2009.5444358 开放获取
- Joshua M. Pearce,“光伏制造中的工业共生”,Photovoltaics International 13,第 30-34 页(2011 年)。可用: http: //web.archive.org/web/20120708084153/http ://www.photovoltaicsinternational.com/technical_papers/industrial_symbiosis_in_photovoltaic_manufacturing
- 非晶硅基太阳能光伏制造中硅烷回收的生命周期分析
- MA Kreiger、DR Shonnard、JM Pearce,“非晶硅基太阳能光伏制造中硅烷回收的生命周期分析”,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70,第 44-49 页(2013 年)。
参考
- ↑跳转至:1.0 1.1 Joshua M. Pearce, "Industrial Symbiosis for Very Large Scale Photovoltaic Manufacturing", Renewable Energy 33, pp. 1101–1108, 2008. http://dx.doi.org/10.1016/j.renene.2007.07.002 Open access [1]
- ↑ 跳转至: 2.0 2.1 Amir H. Nosrat, Jack Jeswiet, and Joshua M. Pearce, "Cleaner Production via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Glass and Large-Scale Solar Photovoltaic Manufacturing" open acce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Humanity (TIC-STH), 2009 IEEE Toron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p.967-970, 26-27 Sept. 2009. open access